团支部园地

缅怀伟人读书

作者:校团委  最后更新时间:2023-12-27  发布者:ysxtw  来源:吉首市雅思实验学校  点击量:268

同学们,老师们,大家早上好!

明天(2023年12月26日)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,今天我们在国旗下讲话以“读书”为题深切缅怀我们的伟大领袖——毛泽东。学习他联系实际而不为书所拘的读书方法,探寻毛泽东“读、思、用”的智慧,既作纪念,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。开篇之前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人。

毛泽东,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,字润之。中国人民的领袖,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战略家、理论家,中国共产党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,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,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,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。

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,美国《时代周刊》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。

据考证,他在中南海住处的藏书有9万册;收集有20个版本的《红楼梦》,叮嘱同志要想评价《红楼梦》,须读5遍以上;23岁时给友人列出要读的77种经、史、子、集;24岁时读10万字的《伦理学原理》,写了12000字的批注;读了17遍《资治通鉴》......这些,都是与毛泽东有关的读书记录。在中外历史上,像毛泽东一样酷爱读书,并且读有所得、得而能用、用而生巧的革命家、战略家和理论家,非常罕见。毛泽东曾说:“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”“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。”

对“普通读者”而言,读书属于一种兴趣和达到自己追求的途径选择;对“学问家”来说,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;对毛泽东来说,读书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,是一种生活常态,甚至是一种历史责任。

毛泽东曾经提到自己早年的读书经历:“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,读了‘四书”五经’,读了6年。背得,可是不懂。”再后来,《盛世危言》和一本叫《列强瓜分之危险》的小册子唤起了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“一定的政治觉悟”。他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:“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:‘呜呼,中国其将亡矣!’”“我读了以后,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。我开始认识到,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

那之后,毛泽东读书的目的性和责任感都变得极为明确。这其实反映了很多人阅读的共性:第一阶段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漫无目的去读书,读完也留不下多少内容。第二阶段才开始有目的地去阅读,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、倾向和需求,开始积累阅读量。许多人现在都处于第二个阶段,但这个阶段,也是最容易盲信、盲从的阶段。很容易把某几本书里的话当成金科玉律,用它去理解世界、解释世界,甚至去规范世界,觉得世界应该按这个模式运转。可惜,“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,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”。  读书,不是让我们把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,而是要广泛地、大量地去阅读,把更多的书纳入同一个主题里面,让它们在里面彼此碰撞、对抗、融合,最终留下来自不同渠道的精华信息,来“为我所用”。

怎么做到呢?思考、思考、还是思考。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思考,毛泽东有3点诀窍:

1.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。对马列著作,毛泽东总是常读常新。

在延安,他对曾志说到自己读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情况:“我看了不下100遍,遇到问题,我就翻阅马克思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有时只阅读一两段,有时全篇都读,每阅读一次,我都有新的启发。我写《新民主主义论》时,《共产党宣言》就翻阅过多少次。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,要应用就要经常读、重点读,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。”

20世纪50年代,他对人说自己已经读了5遍《红楼梦》,此后他又15次索要《红楼梦》,这在工作人员的记录中有明确记载。晚年,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《资治通鉴》时说,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,我读了17遍,每一片都获益匪浅。同一本书反复读,因每次阅读背景不同、任务不同、心境不同,理解和发现也会有所不同,这样书的价值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。

2.同题材内容的书,不同观点对照着读。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:毛泽东当时要读美国历史的书,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、北大图书馆去借,专门写条子说,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,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;关于研究拿破仑的书,他同时找来苏联、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《拿破仑传》和有关著述,对照起来读;关于《楚辞》,毛泽东在1957年12月一次性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《楚辞》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:关于研究《老子》的著作,在1959年10月23日外出时带走的书籍中,就有“关于《老子》的书十几种”;

3.读书习惯于“手到”并注重讨论。古人强调读书要“眼到”“口到”“手到”“心到”。“眼到”好理解。毛泽东的“口到”,不光是自己吟诵,还经常在一些场合,给人讲书,直接宣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。所谓“手到”,就是动手写笔记,写批注,由此体现“心到”。不妨看下目前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读书批注之规模:《毛泽东哲学批注集》,收录了他读10本哲学书的批注和一篇读书摘录;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收录了他读39部文史古籍和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。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、比比皆是。

毛泽东1939年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,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。”1959年,他再次讲:“有些时候,我也不喜欢自己。马克思主义各个部门的学问我没有学好。学一种外国文吧,也没有学好。经济工作现在刚刚开始学习。但是,我决心学习,除死方休。”这种求知的欲望和理论探索的使命感,使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刻也停不下来。

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,毛泽东逝世。根据病历记录,9月8日那天,他全身都插了管子,时而昏迷,时而清醒,清醒过来就看书、看文件,共11次,用时2小时50分钟。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,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。

毛泽东是怎么样读书的呢?不是“活到老,读到老”,而是“活到老,读书到最后一刻”。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,读书的一生,希望大家像伟人一样,酷爱读书,读有所得、得而能用、用而生巧,做新时代祖国的栋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