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用力”走向“用心”
从“用力”走向“用心”
——班主任经验分享与交流
作为班主任,我深知这条路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,每天的工作既琐碎又充满挑战,但只要方法得当,就能把工作做得有滋有味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,谈谈如何从“用力管理”转向“用心育人”,让班级工作既高效又温暖。
一、从“认识”走向“定位”:班主任的使命与角色
刚当班主任时,我一心以为只要严抓纪律,孩子就会乖。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。班里有个爱打瞌睡的小胖子,我每天对他大声训斥,结果他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。后来,我试着找他谈心,了解他上课打瞌睡的原因——原来他晚上没吃好,睡得太晚。于是,我给他制定了个“小作息计划”,并鼓励他多参加体育活动。短短一个学期,他不仅在课堂上开始积极回答问题,成绩也稳步上升。
这件事让我认识到,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,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和引导者。我们要从单纯的“用力”管理,转变为“用心”关怀,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和信任。
二、从“硬管理”走向“智慧管理”:班级管理的实战经验
1.从“清理整顿”走向“养成习惯”
刚接手班级时,教室乱得像个仓库:桌椅不整、垃圾随处可见。我下决心先来个大扫除,但不仅仅是把东西收拾干净,我还在整理过程中给孩子们讲《陋室铭》,告诉他们:“虽然我们条件有限,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就能把这个地方变得温馨而有序。”结果,全班同学纷纷动手,把教室整理得井井有条,还自发成立了“卫生小组”。他们每天轮流检查卫生,并互相提醒。通过这种“以点带面”的方式,不仅营造了整洁的学习环境,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爱整洁、讲纪律的好习惯。
2.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“团队协作”
班级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,靠班干部和团队合作才行。每学期初,我会挑选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干部,并与他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计划。有一次,在运动会报名中,由于名额有限,家长情绪激动、纷纷质疑公平性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没有急于做出决定,而是召集班干部和几位科任老师开会商量。经过大家集思广益,最终决定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参赛项目,并将这一方案在班会上公开讨论,听取同学们的意见。结果,孩子们不仅接受了这个方案,家长也纷纷点赞,说这种方法既公平又能锻炼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。
3.从“严格要求”走向“智慧引导”
在管理学生时,过去我常常采用一板一眼的严格批评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一次,一位平时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频繁讲话,我按照以往的做法大声训斥,结果他第二天情绪低落,甚至拒绝参与课堂讨论。事后,我深感自己的做法有问题,改用了谈心式的方式。放学后,我找他单独聊了聊,耐心询问他上课分心的原因。原来,他觉得课程内容太枯燥,听不懂就走神。了解情况后,我针对性地调整了课堂内容,并鼓励他课后多提问题。没过多久,他不仅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讲,还成为了班上热心回答问题的小能手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智慧引导比单纯批评更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。
三、从“家校分隔”走向“协同育人”:家校沟通的实践探索
1.从“各说各话”走向“共商班事”
早期与家长的沟通多停留在家长会和电话通知上,效果不太理想。后来,我尝试利用微信群和家委会来构建一个互动平台。开学初,我主动在班级群中建立了家委会,并邀请几位家长参与班级事务。家委会成员不仅帮助我发布信息,还主动收集其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,让家校之间的信息流通更加顺畅。例如,某次家长对孩子在校作业量提出意见,通过微信群讨论,我们及时调整了作业布置,既让家长放心,又帮助孩子更好地平衡学习与休息。
2.从“急着辩解”走向“静下心来听”
与家长沟通时,总会遇到情绪激动的情况。有一次,一位家长因孩子在校摔倒问题而怒气冲冲地打电话来,言辞激烈,直接归咎于老师不负责任。我当时没有急着辩解,而是耐心听完家长的抱怨,先了解孩子的具体伤情,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。待家长情绪平稳后,我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和我采取的措施。最终,家长理解了学校的处理方式,事后还专程来学校感谢我的冷静处理。这次经历让我深知,静下心来听比急于辩解更能化解矛盾。
3.从“千篇一律”走向“因人而异”
家长性格各异:有的外向爱表达,有的内向不善言辞,还有的则异常焦虑。针对不同的家长,我采取了不同的沟通策略。对外向型家长,我积极回应他们的每个问题;对沉默寡言的家长,我则尽量创造轻松的交流氛围,鼓励他们多发表看法;而对那些焦虑的家长,我会多分享孩子在校的正面表现,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。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,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专业。
四、从“用力”走向“用心”:四有好老师的实践法宝
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,做“四有”好老师: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、有一张会夸的嘴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、有一颗温柔坚定的心。
1.从“忽视”走向“发现”: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
要学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,不论是“优秀学生”还是那些常让我们头疼的孩子。
举个例子,班里有个总爱磨蹭、不爱学习的孩子,经常惹事生非,与同学不团结。经过细心观察,我发现他虽然学习不好,但自理能力非常强,每次打扫卫生时总是干得很认真。于是,我给他创造了更多展示自理能力的机会,比如安排他负责班级卫生检查、组织同学互助清洁,并在班会上当众表扬他的认真表现。渐渐地,他在同学心中的印象大变,不仅改变了坏习惯,还逐渐成为班级的小能手。
2.从“批评”走向“会夸”:有一张会夸的嘴
在班级管理中,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。记得有次,班里作业拖拉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按时交上了作业,我当场笑着说:“哇!今天作业交得这么及时,认真得不得了!”同学们纷纷鼓掌,他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。从那以后,每当他表现出色,我就不断给他正面反馈,称他为“作业小明星”。这种正向激励,让他从一个“作业困难户”蜕变成了班上的模范,大家都开始争相效仿,班级整体学习氛围明显提升。
3.从“自说自话”走向“善听倾听”: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
良好的沟通始于倾听。不论是和学生还是家长沟通,都要先听对方把话说完。在一次家长会后,一位家长因孩子成绩下滑而情绪激动,我耐心倾听了他的焦虑和困惑,然后认真分析孩子在校表现,给出具体建议。家长听后感动不已,觉得我真正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,愿意信任和配合学校的工作。正是这种善于倾听,让家校之间建立了更加坚实的信任关系。
4.从“软弱退让”走向“温柔坚定”:要有一颗温柔坚定的心
温柔和坚定是带班的法宝。面对孩子的调皮和家长的抱怨,既不能一味心软,也不能过于强硬。记得班里有个从小被宠坏的小女生,总是用哭泣来解决问题。一次,她因为作业没写好又开始哭闹。那时,我没有急着哄她,而是耐心地告诉她:“大哭解决不了问题,只有冷静下来想办法才能把事情做好。”虽然当时她哭得眼泪汪汪,但我的坚定态度让她渐渐明白,问题需要靠自己去解决。现在,她已经变得独立许多,再也不会用哭闹来要求老师宽容。温柔地坚持原则,让孩子在爱的包容中学会自律与担当。
五、从“回顾”走向“展望”:班主任的未来之路
每一天的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都是宝贵的实践经验。通过不断摸索,我从一开始的“用力”管理,逐步转变为“用心”育人,收获了孩子们的成长,也收获了家长的信任。未来,我会继续坚持这条路,不断总结经验,做一个有发现眼、有会夸嘴、有善听耳、有温柔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只要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,班级管理和家校共育就会变得更轻松、更有效,也必将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温馨、和谐、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。
这就是我从“用力”走向“用心”的真实经历和心得体会。班主任的工作虽繁琐,但只要方法得当,处处都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,处处都能传递正能量。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实用的启示,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努力。